單檔最高責任額
元大 3月紀錄集結基層員工人數
來自各大券商、銀行最高回單比例
投信承諾券商之獎勵本報告深入分析了台灣證券業ETF募集過程中的責任額制度問題及由此引發的「#終結IPO制度暴力」行動。
責任額制度已從銷售激勵機制異化為不合理的業績壓力,「回單」機制進一步扭曲了市場機制。投信公司為擴大ETF募集規模,與券商通路之間形成「回單」的潛規則:
責任額制度可能導致違反多項金融與勞動法規,造成多重法律問題:
"主管怒吼:「KPI不達標,年終獎金一毛不給!」
「19號說明會沒客戶?我把你客戶全轉走!
別挑戰我,我說到做到!」
「不服?去告吧!我全合規,隨你錄音!」"
— 內部錄音震撼曝光
從社群集結到金管會介入,追蹤「終結IPO制度暴力」運動的關鍵發展。
一場名為「#終結IPO制度暴力」的運動在LINE社群平台爆發,基層證券營業員與理財專員集體向金管會、勞動部發送檢舉信。
多名營業員曝「底薪3萬卻要扛6千萬淨業績」,有營業員表示「敝司現貨是底薪的2000倍」,引發熱議。
中信爆「單人700萬」責任額,創下最高紀錄,引發社群成員震驚,多人回應「700萬我看了啥...」。
社群設定「100封實名檢舉信」目標,有成員表示「主管逼我們的時候照三餐問數字,你只寄一封檢舉信?」,顯示檢舉意志堅決。
工商時報、風傳媒等主流媒體跟進報導,標題包括「新募ETF責任額制掀求救潮」、「驚爆券商亂搞ETF募集責任制」等,擴大社會關注。
金管會證實已收到檢舉並啟動調查,表示將以KYC與KYP原則是否落實作為調查重點,展現監管部門對此問題的重視。
立法院財委會聚焦「IPO 責任額」與回單黑箱,要求金管會一週內提交專案報告,事件正式升級到立法監督層級。
各大券商的ETF個人責任額度數據揭露,來源為社群成員們提供的內部統整資料。
責任額制度對營業員、投資人及市場生態造成全面而深刻的衝擊。
無情業績壓迫: 責任額未達標即遭年終獎金全扣,「照三餐問候」催數字,5天內被追問超過20次。
財務風險加劇: 主管公開示範自掏腰包融資買貨,員工被迫承擔高達600萬元自購風險,引爆個人負債危機。
假期剝奪與霸凌: 無視法定休假,產假、例假日一律照算責任額,未達標者當場羞辱、剝奪客戶資源與升遷機會。
「募集期間一律禁假,沒達標就禁公出一個月在公司call客。」
「喪假、產假也要分配責任額,照樣要扛,不准說不行。」
「沒達標的下午到協理辦公室 call 客」
能呼吸就要扛責任額,沒達就準備被關進電話牢!
— 基層營業員的心聲
產品適合性問題: 投資人可能被推銷不符合其風險承受能力的ETF產品,缺乏充分的風險揭露。
槓桿風險擴大: 有投資人被鼓勵以ETF質押放大槓桿,增加投資風險。四月初全球股災期間,多位投資人因ETF質押而遭斷頭。
投資決策扭曲: 投資決策基於業務推銷而非理性分析,導致不當風險暴露,可能影響長期財務規劃。
「阿姨退休金200萬被我說服買進單一ETF,結果上市跌10%,阿姨氣到不接我電話…我也不敢再打。」
「我很清楚這檔不適合她,但為了責任額,只能閉眼推了。」
推錯產品的不是客戶,是被逼的營業員。
— 匿名營業員
工具定位異化: ETF定位從長期投資工具異化為短期業績考核工具,市場本質受到嚴重扭曲。
「回單」機制扭曲: 「回單」機制使投信與券商間形成非正常競爭,促使發行頻率過高,造成市場供給失衡。
系統性風險上升: 過度擴張的ETF市場與質押槓桿操作增加,放大市場波動影響,可能引發連鎖反應。
「主管只在意市占率,要我們多發幾檔把量做出來,產品賣不掉是我們的事。」
「一堆爛ETF硬發,發完套住散戶,還回來問我們怎麼不繼續賣?」
ETF成了KPI工具,不是投資工具。
— 匿名營業員揭露ETF內幕
責任額多通過群組或口頭傳達,未納入勞動契約,違反《勞基法》明示工資與考核標準之原則。營業員缺乏法律依據反抗不合理要求。
投信獲得募集規模,高層獲得市佔率「戰功」;券商總公司獲得「回單」,提升交易量與市佔率;營業員承擔全部銷售壓力,卻分享不到相應利益。
責任額標準不一,同一產品在不同分點差異大;獎懲機制缺乏明確標準,常取決於主管「自由心證」;缺乏有效申訴管道,內部反映常被忽視或打壓。
過去各自承受,現透過社群平台集體發聲;「一人一信救自己」策略有效提升曝光度;媒體報導強化公眾監督,促使監管機構介入調查。
提供實用的檢舉範本與步驟,協助業界人士舉報不合理制度。
分流檢舉
一封投金管會針對產品適合性,一封投勞動部針對職場霸凌,增加調查面向。
實名檢舉
增加證明力,但需評估風險。若擔心可使用「代為檢舉」方式。
集體行動
多人檢舉同一事實,增加調查可能性。「一人一信」策略有效。
具體事證
附上責任額表、錄音、內部通知等證據,提高檢舉可信度。
保存證據: 截圖、錄音及所有內部通訊,妥善備份在個人空間,不要使用公司設備。
明確時間: 檢舉信內容需包含明確的時間點、地點、人物、事件描述,越具體越有說服力。
法規依據: 引用相關法規,如《勞基法》、《金融消費者保護法》等,增加專業性。
持續追蹤: 檢舉後,定期追蹤處理進度,必要時可向媒體揭露(注意自我保護)。
選擇最適合您情況的檢舉範本,點擊複製後可自行修改內容再提交。
檢舉前請確保您的個人資料安全,並評估可能的風險。若擔心遭到報復,可考慮匿名檢舉或透過第三方代為檢舉。提供具體事實與證據,增加檢舉的可信度。
請從左側選擇一個範本
您可以複製內容到文字編輯器進行更詳細的修改,或直接下載Word檔案。
這場「終結IPO制度暴力」運動,不僅是對當前制度弊端的反抗,更是金融市場自我修復與良性發展的開端。
台灣證券業IPO與ETF募集中的責任額制度問題,已從長期潛藏的「行業潛規則」演變為公開的社會議題。以下是關鍵結論:
制度異化
責任額制度已從銷售激勵機制異化為不合理的業績壓力,「回單」機制進一步扭曲了市場機制。
全方位影響
問題不僅影響營業員的工作環境與心理健康,也危及投資人權益與市場穩定。
結構性問題
問題源自於利益分配失衡、透明度不足、缺乏有效監管與申訴機制。
變革契機
基層員工集體行動、媒體關注及金管會介入,為改革提供了難得機會。
「我們不是在等待改變,我們就是改變的力量」——這句群組口號,或許將成為台灣金融業勞權改革的重要里程碑。